Manual handling(人工操作)澳洲培訓,想和在台灣的你們分享。前兩天,我們院內看護人員訓練,針對照顧中看護的姿勢技巧做介紹。課堂請了一位物理治療師來講課,好奇的我也溜了進去。

基本我很早就被震撼過了,大原則還能掌握,但是太多台灣照顧的刻板印象,卻仍然時常左右著我在澳洲的治療判斷,這次再次被澳洲基本概念洗滌,就順便整理重點給大家。

F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之快,筆者在此也無須贅述. 全世界人口都在老化, 失智症患者佔總人口的比例也隨之變高. 因此如何讓失智患者還能待在自己家中獨立生活, 減少住進安養機構的可能, 同時減低政府開支, 成為全世界各國政府迫切要解決的議題. 雖然在目前, 失智症並無治癒方式, 但是藉由環境的改造, 卻能延長失智老人在居家獨立生活的能力, 也減少照顧者的負擔. 如同一般高齡友善環境改造之概念, 失智友善環境也強調無障礙設備, 如減少門檻, 減少階梯差, 增加扶手與增加照明設備. 然而失智患者和一般身障者或正常衰退的老人不同的是, 他們有短暫記憶受損,學習能力減退和辨識能力的缺失, 因此額外的考量必須納入在環境改造內,以下歸納了幾個居家改造的原則:

Integrated into neighbourhood (融入鄰居社區): 在居家改造期間, 適當與鄰居溝通, 讓社區的人理解失智症患者的需求, 而認可改造的目的. 例如: 降低鄰居間的藩籬, 減少迴廊的高度差等, 讓失智患者有更安全的行動能力與更寬廣的視野. 此舉可減少失智者在封閉空間的焦慮, 也讓失智者有機會與鄰居互動.

F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筆者在澳洲的養老機構擔任物理治療師期間, 經常會遇到許多失智症病人(無論輕中重度)有身體疼痛問題,而需要物理治療師前往進行評估與診療. 然而, 需多失智症患者有 BPSD (英文全名為: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中文為: 失智症的行為與心理症狀). BPSD 可以由很多面向表現例如 焦慮, 憂鬱, 躁鬱, 遊蕩,甚至出現暴力. 這些行為的出現,輕則造成照顧者的心理負擔, 重則可能直接對照顧者產生嚴重身體傷害. 治療師在進行治療期間, 也可能因為讓他們產生疼痛,而會遭受失智症病人的攻擊. 因此了解BPSD 與避免引發這些行為產生則極為重要.

研究顯示50-90%的失智症病人在失智症狀逐漸嚴重後會產生BPSD, 而BPSD的出現主因,通常是因為失智症患者有"未被滿足之需求 (unmet needs)",或者是因為其他環境因子的刺激,讓他們難受,但他們卻無法表達出來,進而引發的. 舉例來說, 失智症病人認為他的圍巾半夜被人偷了, 所以半夜到處遊蕩找圍巾, 但在看護眼中他就是有失眠和異常遊蕩的行為,必須被約束. 然而, 一旦此位失智病人被限制在房間, 他將開始焦躁不安甚至開始踹門, 因為他認為不快點找到圍巾不行, 但是他又無法表達給看護理解. 這個案例, 充分地解釋了失智患者的行為是有其目的, 但是照顧者無法引導他找到情緒出口. 學者提供解決此案例之作法為: 首先詢問患者他是否在找尋東西,是在找食物, 肚子餓嗎? 如果患者能講出幾個關鍵字則順著他的關鍵字繼續說下去. 例如他說: 我的圍巾被偷了, 照顧者可回答: 圍巾是什麼顏色呢? 這樣不僅會讓患者感到安心與支持, 也能避免患者情緒焦慮. 接著,照顧者在從話題中引出其他話題來分散患者注意力. 這種引導方法稱為現實導向(reality orientation), 是目前很被推崇的失智症BPSD照顧與治療方法.

F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pply VR(virtue reality) in aged care, what a brilliant idea!

"The experience gives residents some respite from the day to day, it brightens up their day. It puts residents in a hot air balloon over the Alps, or into a forest we’ve designed, a gondola in Venice, or a tropical beach scene,” says Barnett.

F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天筆者在澳洲的醫療人力資源網站(Health Workforce Australia)看到這樣的一段話: It is imperative both economically and for population health to move beyond a focus on specialist medicine and acute care beds, to appropriate generalist skills, team based community care and 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workforce.簡單來說, 在澳洲新的醫療系統規劃,概念就是不要再強調"專科" 而是要強調"通才", 以醫師來說就是要強調家醫科而非專科. 另外也強調專業整合, 加強護理與其他醫療人員人力. 這和筆者之前聽柯文哲醫師演講所述的概念雷同, 或許台灣未來也會這樣做, 而這種作法對物理治療師,其他護理人員,民眾或甚至是醫院有什麼好處呢?

 

F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台灣, 大部分的人對於機器轉位似乎都還很陌生, 許多時候我們甚至刻板的認為機器轉位只會出現在有殘障人士使用的游泳池或其他病房. 其實這觀念是很錯誤的.據研究調查顯示, 許多看護在台灣,儘管受過了培訓,職業傷害(如腰痛,肩痛) 還是時常出現, 尤其發生在為病人徒手轉位時. 而更多的患者肩部或腿部受傷也是由徒手搬運中的意外或錯誤姿勢所造成. 因此,在澳洲和許多國家都已設置 non lift policy (禁止搬抬的政策) 藉以防止傷害的發生. 在澳洲non lift policy 適用於所有照顧人員, 因此, 物理治療師便成為重要的元素, 協助護理人員去找出個患者最好的轉位方式, 並在有需要時, 給予最正確的機器輔助. 物理治療師必須具備足夠的輔具與其他轉位器材的知識, 才能有辦法在評估完病人的活動功能後, 找出正確的對應輔助器具. 例如病人因功能退化, 無法自行轉位, 則很有可能就需要standing machine (站立器) 或 hoist sling (吊索)來協助轉位. 

*在此介紹一個很有幫助的網站,能協助治療師了解如何評估與使用這些轉位機器. 網站請點此: http://clubtherappy.com/

F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ysiotherapists , are you ready? A new concept brought to the aged care providers is that nursing home may no longer be the last "home" for older people to stay, instead, there's a great possiblity for them to return back to their sweet maison by proper rehab (physiotherapy). 台灣物理治療師,你準備好了嗎? 老人住進機構,已經不是條單行道了。最新觀念,如何透過復健(物理治療)協助機構老人返家,讓老人回歸獨立,反而成為重點,尤其是對只需輕度照顧的老年人。和大家分享以下這篇文章, please read the following reference article for detail!

 

F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常推薦這場陳亮恭醫師在行天宮的演講, 陳醫師明確指出了老年醫學與一般醫學的不同. 更是直接點出了大家的迷思與顛覆大家的傳統觀念, 演講中他指出老年人的血壓可以稍微高出正常值(約莫150可接受), 過重的老年人反而比BMI正常的人容易長壽, 老年人的慢性病數沒有他的失能程度來的重要, 失能程度才是決定老年人可否活耀老化的重點因素等等...非常值得大家一看. 另外, 針對老年人開始強調肌力訓練取代過去以往只重視平衡與柔軟度訓練的觀念, 也可以提供老年物理治療的朋友很多參考.

影片連結請點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0z7IpUXf2o

F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筆者因為在澳洲念老人學研究所,也同時申請到limited registration, 目前以under supervision的方式從事物理治療師的工作. 最近積極地準備general registration的海外物理治療師-澳洲執照考試,想說藉由準備過程也徹底去思考澳洲和台灣對於物理治療師的期待和差異, 在此簡單地與大家分享.

先大致說明我覺得準備期考試期間,最讓我震撼的事情:英語水平的不同. 我發現和我一起去考試的海外物理治療師當中,幾乎一半是來自印度而其他來自歐美各地,但幾乎沒有台灣人. 我想是因為語言的問題,就給了我們最大的衝擊,要過關斬將也就相對不易. 但是相比之下, 印度許多家裡經濟條件許可的孩子都是受英語式教育, 從小英語就是一半的母語, 因此, 他們對外銜接就輕鬆且自信許多(話說前陣子有份報導說世界許多大廠的CEO都是印度人,我想這絕對和他們的文化與教育有極大關係).

F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分享一則TED TALK,是關於美國MIT大學教授 Hugh Herr,將義肢與其它輔具成功的擬人化,讓它更符合人體動力需求的一場演講. 我們一直都知道輔具更新是日新月異且是持續且正在發生的事,但是這則ted talk讓我震驚,原因不光是MIT讓輔具更舒適且方便,而是這些輔具也能夠輔助一般肌力不足或肢體其他障礙的人士,立即回覆生活自主能力,且同時減少退化與關節置換的機率, 尤其是for熟齡世代的老年人.

這想法讓我覺得衝擊很大. 

F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