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享一則TED TALK,是關於美國MIT大學教授 Hugh Herr,將義肢與其它輔具成功的擬人化,讓它更符合人體動力需求的一場演講. 我們一直都知道輔具更新是日新月異且是持續且正在發生的事,但是這則ted talk讓我震驚,原因不光是MIT讓輔具更舒適且方便,而是這些輔具也能夠輔助一般肌力不足或肢體其他障礙的人士,立即回覆生活自主能力,且同時減少退化與關節置換的機率, 尤其是for熟齡世代的老年人.

這想法讓我覺得衝擊很大. 

身為物理治療師的我,無論在台灣還是在澳洲工作, 每次評估治療,總是會把病人的肌力訓練當做很大的考量點, 當然這訓練重點也必須同時考量病人的年紀和其他生活功能障礙. 而治療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能讓病人恢復日常生活能力. 然而就老年物理治療而言,絕大部分的病人都有退化性關節炎, 而他們其中也不少人士做過關節置換,但仍然承受著一些關節疼痛. 常常這些老人在無法接受更多積極治療(例如更多手術)的情況下,就會變成物理治療的對象. 治療師除了用按摩/熱敷/電療或其他物理因子來緩解疼痛外, 最主要也是希望能透過肌力維持, 讓肌肉保護關節同時保持病人的活動能力.但是物理治療師常常面對這些老年病人,能做得也僅有這些,維持他們的關節活動,減緩部分疼痛,加強肌肉的強度,但是這些都無法完全解決老人們活動上的困難. 

MIT機械肢體輔具的出現,無非也是老人的一大福音, 在足夠的認知程度下, 老人們可以利用此輔具,讓已有退化性關節炎或即將有退化性關節炎的肢體,重新恢復活動, 並同時減少關節二度磨損,因為機器取代了原本關節必須要做的工作,病人們的行動更自如更方便. 不過此輔具也並非萬好無一壞, 壞處是, 老人對輔具的依賴度會增強, 一旦脫下了輔具, 可能會發現肢體變得過於沉重且無法靠自己的肌力活動. 站在治療師的角度而言, 如果病人是脊髓損傷或截肢, 那麼該肢體已無任何功能或已喪失的情況下, 我的確非常贊成用機械輔具來取代肢體功能. 但是讓仍有肌肉力量或肢體還有部分功能的病人穿著此類機械輔具, 我便感到遲疑, 難道這樣做真的利大於弊? 不過, 你或許也會問, 我們最終目的是希望病人恢復自主能力,所以用機械輔具是對的. 我認為, 機械輔具的應用需要審慎的評估, 無論是評估心裡還是生理層面,老人們是否能像想像中的適應機器輔具也是一大考量點. 期待其他聽到您們的意見與分享唷!

TED TALK 演講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sNZJTWw0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