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筆者在澳洲的養老機構擔任物理治療師期間, 經常會遇到許多失智症病人(無論輕中重度)有身體疼痛問題,而需要物理治療師前往進行評估與診療. 然而, 需多失智症患者有 BPSD (英文全名為: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中文為: 失智症的行為與心理症狀). BPSD 可以由很多面向表現例如 焦慮, 憂鬱, 躁鬱, 遊蕩,甚至出現暴力. 這些行為的出現,輕則造成照顧者的心理負擔, 重則可能直接對照顧者產生嚴重身體傷害. 治療師在進行治療期間, 也可能因為讓他們產生疼痛,而會遭受失智症病人的攻擊. 因此了解BPSD 與避免引發這些行為產生則極為重要.

研究顯示50-90%的失智症病人在失智症狀逐漸嚴重後會產生BPSD, 而BPSD的出現主因,通常是因為失智症患者有"未被滿足之需求 (unmet needs)",或者是因為其他環境因子的刺激,讓他們難受,但他們卻無法表達出來,進而引發的. 舉例來說, 失智症病人認為他的圍巾半夜被人偷了, 所以半夜到處遊蕩找圍巾, 但在看護眼中他就是有失眠和異常遊蕩的行為,必須被約束. 然而, 一旦此位失智病人被限制在房間, 他將開始焦躁不安甚至開始踹門, 因為他認為不快點找到圍巾不行, 但是他又無法表達給看護理解. 這個案例, 充分地解釋了失智患者的行為是有其目的, 但是照顧者無法引導他找到情緒出口. 學者提供解決此案例之作法為: 首先詢問患者他是否在找尋東西,是在找食物, 肚子餓嗎? 如果患者能講出幾個關鍵字則順著他的關鍵字繼續說下去. 例如他說: 我的圍巾被偷了, 照顧者可回答: 圍巾是什麼顏色呢? 這樣不僅會讓患者感到安心與支持, 也能避免患者情緒焦慮. 接著,照顧者在從話題中引出其他話題來分散患者注意力. 這種引導方法稱為現實導向(reality orientation), 是目前很被推崇的失智症BPSD照顧與治療方法.

此外,針對BPSD的治療目前眾說紛紜, 除了由藥物控制外, 也有芳香療法 (aromatherapy), 動物協助治療 (animal-assisted therapy), 音樂治療 (music therapy) 和現實導向 (reality orientation) 等治療方式. 學者提出, 由於BPSD 的產生原因主要是由於未被滿足的需求, 因此了解與找出需求極為重要. 而要迅速找出答案, 需要對失智症病人有深度的瞭解. 因此, 目前失智症照顧模式則主要偏向 以人為中心的照顧模式 (person-centred approach), 由醫護人員和家屬合作, 第一步了解病人的文化與家庭背景, 接著針對病人的文化背景設計活動或進行其他非藥物治療, 同時設計病人特有的照顧計畫 (care plan), 最後才從藥物做治療加強, 醫護人員必須了解他們所治療的是一個人, 而非只是去抑制某一種心理疾病. 再加上, 目前治療BPSD的藥物, 經常有不等的副作用, 有可能造成病人情緒更大的負擔, 因此使用要格外謹慎.

照著這樣以人為本的治療照顧模式, 有BPSD的失智患者才能夠得到良好品質的醫療照顧. 更多資訊請看 澳洲 新南威爾斯州 (NSW) 針對BPSD的評估與處理手冊:

 https://www.ranzcp.org/Files/Publications/A-Handbook-for-NSW-Health-Clinicians-BPSD_June13_W.asp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