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筆者被安排去某個機構協助幫忙,在那如同往常的忙碌,但時間也很快就過了. 快下班時, 一個女看護,操著濃濃的東歐腔,氣沖沖+邊走邊罵的朝我走來, 跟我說某個奶奶不願意起床,朝著她踢腳. 又一個爺爺, 不願意配合站立轉位, 叫我們物理治療師想辦法, 看是要否用那種懸吊帶把它們像夾娃娃那樣夾起來.

我一邊聽她說著病人狀況, 再看我現有的病人資料 我大概知道這兩個爺奶的行動狀況, 是完全不需要到全機器輔助的. 我猜爺奶鬧脾氣的機率, 可能比真正因為身體病痛而無法活動的可能性高. 更何況, 其中一個我才治療完, 好得很, 剛晃回房間. 我用最後的5分鐘, 陪看護去快速評估爺奶. 奶奶有嚴重的智力障礙和憂鬱症, 其實我也不知道什麼原因讓她不願意動. 看護在旁暴跳如雷, 我也只能看著奶奶駝著捲曲的背影, 一臉無奈. 看護越是大吼, 奶奶越是焦慮. 她好像有什麼說不出來, 所以只能這樣表現. 我離開房間, 幫不上任何的忙, 因為奶奶沒有我需要解決的問題, 心理上的陰影, 需要給的是時間.

另一個爺爺到配合得很好, 但看護說他很快就會焦躁暴動, 希望我們用更多機器輔助, 她也期待醫師多開些鎮定劑. 我說爺爺白天挺好的, 是不是有其他原因讓他行為不一樣? 例如怕待在房間? 有沒有可能我們多了解爺爺的焦慮因子, 而不是一味要求自己方便照顧? 看護說我想像得太美好了, 叫我留下來上夜班試試. 我禁聲, 一旁護士也無奈搖頭.

我以為快速5分鐘解決的評估, 實際上讓我發現更多深層的被照顧者心裡的委屈和無奈, 以及照顧者的不滿與需求. 離開機構時, 我想起我們招牌的那句話: this is not your work place, this is their home. (這不是你工作的地方, 這是他們的家). 這種不對等的關係, 需要多少愛來支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